目前分類:健康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一個月前,看到新聞介紹大約的內容後,迫不及待的在金石堂買了5809折,還是很貴啊!厚厚的一本,以下是金石堂網路書店的介紹:

 

 

書籍簡介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涵蓋了皮膚的保健、化妝品的使用及美容手術之正確觀念,不但可以糾正ㄧ般民眾的迷思,亦可導正台灣美容醫學界的亂象,正本清源。

 

 

書籍詳介

常用化妝保養品成份、教您分辨美麗包裝的美容行銷術、如何正確而聰明的使用藥妝,變成保養彩妝專家,還有抗曬、抗皺、抗痘、抗傷口疤痕、除毛的保養方法,以及美容手術解析、男性皮膚保養、嬰兒皮膚保養、罹患各種皮膚疾病時的保養術和解決之道。

 

 

作者介紹

Paula Begoun 寶拉.培岡
是一位藥妝保養業界的創新者和改革者,由於在美麗工業裡有25年的深刻經歷,她對皮膚有詳細的研究,並且不斷學習藥妝美容用品的成分組合,她因為擁有極專門的知識和公正的評論而建立了備受尊敬的地位。

她的專欄廣見於北美的報紙,而她也為美國的一個全國性消費者組織工作,專門負責化妝品產業和保養消費問題,她提出的一些論點不斷在CNN上出現,並且受到美國電視知名主持人歐普拉的節目邀請。她也常年擔任皮膚科醫師、整形外科醫生、全球主要的化妝品公司的顧問。

寶拉‧培岡的著作「藍色眼影應該被禁止」、「化妝品指南」、「美麗聖經」等書,全美銷售達250萬本。

※寶拉‧培岡說:>>>自從我在一九九九年寫了第一版之後,整個化妝品的世界有了很大的改變,從抗氧化物、抗發炎劑、皮膚的老化、皺紋的成因、傷口的癒合、荷爾蒙對皮膚的影響、黑頭粉刺和青春痘的治療等等,各方面的研究不斷的累積和增加。

我先作自我介紹,我是幾本化妝品暢銷書的作者,我所寫的第一本書是「藍色眼影應該被禁止」(發行了數十版);我第二本書是「化妝品指南」(2003年六月發行第六版),此外我是「萊德騎士新聞論壇服務日報」的連載專欄作家,我也是數家化妝品公司的顧問,提供他們化妝品成分對皮膚影響的有關資訊。我很高興這本書即將有中文版,我預祝大家會喜歡這本書,並且真正享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謝謝您們!

 

 

譯者介紹

張啟杉醫師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

 醫師國家考試及格
 公職醫師高考及格
 台東榮民醫院外科
 台北榮總皮膚科專科醫師
 國防醫學院臨床助教
 台中林新醫院皮膚科主任
 彰化市張啟杉皮膚科診所院長

 

 

名人推薦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劉漢南】醫師說:
  大街小巷林立著美容沙龍,醫療院所紛紛開設醫療美容門診,購物頻道裡不時出現各種強力推銷的產品,而市場上產品也常讓人眼花撩亂,消費大眾安能辨其好壞?對消費者而言,汲取正確的美容知識是保護自己皮膚及荷包的最好方法,因此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愛美的朋友,也要在這裡告訴尚在學習階段的年青醫師和美容從業人員,這本書有很多知識是教科書裡找不到的,咸信對其執業生涯會有所助益。

※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醫師說: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本書原文作者寶拉˙培岡(Paula Begoun)是ㄧ位令人佩服的國際知名美容醫學評論作家,她不懼知名化妝品大廠及多數醫師壓力,仗義直言,以科學實證的精神,實事求是誠實道出皮膚美容醫學之真與?,是與非,是ㄧ本不可多得的美容保健諮詢的良書。本人曾經拜讀其第一版原著,雖心有同感,卻沒想到將其翻譯成中文以饗國人,這次 張醫師選擇以通俗的中文翻譯其修訂後更新第二版原著,可以更有效的將作者理念傳達於廣大讀者,實在是功德無量,實感欽佩。

 

 

讀後感:

早在4年前為雙頰泛紅、痘痘嚴重時,經阿姨介紹,去台北優德診所診治時,我就已經聽過跟美麗聖經相同的皮膚保養觀念,吳兆奇醫師當時就說過:

1.     保養品無用論,用了只是讓妳不能沒有它並且維持現狀,不會使皮膚變更好,反而可能會因為保養品中的酒精跟防腐劑過敏

2.     皮膚過敏泛指一切皮膚上的變化,長痘痘也是一種

3.     皮膚不是吸收器官,是排泄器官

4.     空氣污染、睡眠不足、油炸食物等等,不見得是長痘痘的原因

5.     不要用手碰臉

6.     使用快冷掉的溫度的水洗臉

7.     和緩的運動加快身體及皮膚代謝的速度,一定要在戶外並超過40分鐘才算,最好的運動是走路

8.     勤於換枕巾,最好天天換

9.     不泡熱水澡、不喝熱湯

10.  少吃有核的水果、有殼的海鮮

11.  心情要平和

12.  女生賀爾蒙失衡是大部分的痘痘成因

13.  使用弱酸性洗劑洗臉

14.  台灣天氣不應乾到使你的皮膚乾燥脫皮,如果會,就是自己的皮膚有問題

15.  皮膚治療正常後,應至醫師處定期做果酸調理

16.  皮膚狀態時時在變化,沒有一定的屬性

17.  防曬是皮膚保養最重要的一環,盡量做物理防曬,減少化學防曬

18.  皮膚若覺得乾燥時,一天至多洗一次臉


我只記得起這麼多,不過舉凡1
.3.6.15.16.17.18.都跟美麗聖經說的差不多,尤其是第1項,這點我也有切身之痛。記得高中畢業後,我就一直為雙頰泛紅所苦,用過不下數家的保養品,佳麗寶、資生堂、香奈兒、倩碧、swisslineIPSA、雅詩蘭黛、植村秀、SK II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這篇報導很高興!

可自主分娩的醫院(在報導最後面)

等我懷孕生產時應該會去這家

當然哺乳姿勢也很實惠

感謝蘋果日報!

以下轉載050516蘋果日報

P.S.因為有些圖出不來

所以文字跟著一起刪掉

欲看完整原文請按上方芥末黃色連結

 

餵奶 天然尚好
掌握技巧 輕鬆餵母乳
2005年05月16日

法國進口奶粉疑似含菌事件,讓不少媽媽擔心奶粉的衛生安全問題。其實奶粉再怎麼強調是仿照母乳配方,還是不如母乳營養又自然,也不必怕孩子喝牛奶會有牛脾氣。
報導╱王雪玲 攝影╱李芃葳

 


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擔心不知如何餵母乳,又怕孩子會不會吃不飽,新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師賴思潔指出,只要掌握技巧,99%的媽螞都能成功的餵母奶,不但可讓寶寶頭好壯壯,也可幫助媽媽產後止血,並有助於增進母嬰情感。

這樣做
生產後,母親與孩子第一次接觸就是從餵母乳開始。賴思潔表示,在產檯上就立即餵母乳可以讓寶寶學習如何喝母奶,吸吮的動作也會幫助刺激母乳分泌,並且有助於子宮的收縮與胎盤娩出,避免產後有大量出血的現象。

哺餵姿勢

   
   
   
坐姿環抱法
將孩子抱到胸前,小孩肚子貼著媽媽肚子。

   
   
   
橄欖球抱法
坐姿像抱橄欖球,將寶寶挾腋下用虎口支撐脖子與頭。

   
   
   
躺姿
平行躺在床上,寶寶頭部枕在媽媽手臂上,或睡小枕頭,墊高頭部,拉近與媽媽乳頭位置。

含住乳暈
要讓小孩含住整個乳暈,不能只含乳頭,以免乳頭受傷,而且只含乳頭,會因乳暈未被刺激而無法分泌乳汁。以正確的方式哺乳,媽媽才不會感到乳頭疼痛。

   
   
   
   
   
  寶寶以正確方式吸奶時,嘴巴會張很大,下巴會貼著乳房且下唇會外翻,可聽到寶寶吞嚥聲音,而非像吃奶嘴的「嘖嘖聲」,並可看到寶寶慢慢、深深的吸吮與吞嚥動作。  


左右輪流
除非乳頭有受傷,否則要左右乳輪流餵,這餐餵左邊下餐餵右邊,同一餐不要換邊餵,因為前奶含大量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及水份,後奶則含有脂肪,若同一餐換邊餵,可能讓寶寶只喝到前奶,容易吃不飽。但記得未餵的一邊也要擠出母乳,以刺激乳房分泌乳汁。

   
   
  哭泣
手腳屈曲,背呈弓狀或煩燥不安、睡不好甚至大聲哭泣,都是寶寶表達肚子餓的方式。
 
餓了就餵
母乳容易消化,且不易造成寶寶喝太多,所以不必像餵奶粉一樣要等時間到了才能餵 。只要寶寶有下列情況就代表可能肚子餓了。

   
   
   
手指移開
發現寶寶吸吮動作減緩甚至喝一喝就安祥舒服的睡覺了,就代表已吸到足夠的奶水。喝飽後有時會自動吐出乳頭,有時會含著。要讓寶寶的嘴巴移開乳頭,不能直接拉出以免受傷,可將手指壓在嘴角,讓寶寶自然鬆口或是將手指清乾淨後放入寶寶嘴內後再移開。

   
   
   
保存方式
媽媽上班後,可將奶水擠出存放在母乳袋,放在冰箱冷凍庫冷凍,可保存3個月,冷凍的奶水會正常分成兩層,上層為脂肪,下層為含維生素、礦物質與水份等。存放時除記上時間及日期外,也儘量放在冷箱內,不要放在門邊,以免溫差影響保存。

剛擠出奶水保存期限
攝氏25度室溫:6小時至8小時
攝氏0-4度:冷藏室5天到8天
冷凍室:3個月

   
   
   
注意
即使是隔水加溫,餵寶寶前仍要滴幾滴奶水在手腕內側試溫,以免燙傷寶寶。

   
   
   
隔水加熱
冷凍的母乳,要喝的前一天要記得放在冷藏室解凍,存放的時間限制在24小時之內,解凍後,不可再拿回冷凍室冷凍。在冷藏室解凍後的奶水,喝前採隔水加熱方式加溫,加溫前可先搖一搖,並注意水的溫度不要超過攝氏60度,以免破壞母乳的營養成份,且水位不能超過瓶蓋,以免污染母乳。溫水解凍後奶水則限當餐食用,且不可再放回冷凍室冷凍。

多注意

按摩紓解疼痛
餵母乳時若出現乳腺管阻塞,感到乳房有小硬塊甚至疼痛,餵奶前用毛巾熱敷方式,每次敷10分鐘,可搭配環形按摩,兩指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式按壓硬痛處,餵奶後仍感疼痛,可冰敷10分鐘。

注意
已產生紅腫熱痛有發炎情況要看醫生,依指示使用抗生素。在餵母乳期間,媽媽不論吃任何藥物,都要告知醫師目前正在哺乳,以避免食用可能影響寶寶的藥物。

   
   
   
乳頭破皮處理
不正確哺餵或移開乳頭方式會造成破皮,破皮的一側暫停哺乳,仍要擠出奶水,讓乳頭透氣,保持乾燥,不要擦藥。

不適合餵母乳
愛滋病、使用抗癌藥物,或有毒癮等藥物濫用情形不適合餵母乳,若為做檢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物質,也要視半衰期暫停數小時到數天。

   
   
  新店耕莘醫院新生兒中心護理師賴思潔  
專家說 不必消毒
不少媽媽常擔心乳頭不乾淨,去買消毒片消毒乳頭,其實只要每天清潔身體即可,若真的擔心,可用棉花沾開水擦拭。

生產六大問 分娩更自主
國內生產時會陰切開比率偏高,生產率節節下滑之際,醫院為爭取產婦,除提供更好的生產環境外,讓產婦有更多自主權成新趨勢。目前新店耕莘醫院已實施自主分娩,會陰要不要切開可由產婦決定,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灌腸、剃毛、禁食等,讓分娩更為自主。
準媽媽對生產過程中哪些必要,哪些不一定要做不清楚。新店耕莘醫院讓產婦先了解生產時有哪些措施要做,優缺點為何,產婦勾選同意後才會進行。
新店耕莘醫院醫務部主任陳樸指出,不論生產或其他醫療行為,醫生都有告知病人的義務,實施自主分娩,除讓病人充分了解這些措施的優缺點外,讓病人自行決定是否要採取這些措施,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也是醫學的新趨勢。

   
   
   
   
   
   


了解優缺點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癌症中心在一項維持17年的研究中發現,長期使用抗生素將可能提高得乳癌的機率。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張金堅表示,抗生素濫用的問題確實很嚴重,不僅是未來將面臨無藥可醫的情況,研究中直接指出會提高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更要小心。門診中常有許多女性自認沒有家族史,所以忽略做專業乳房檢查的重要性,但其實乳癌患者中有9成以上沒有家族史,除有家族史的人要特別小心之外,一般女性也要定期自我檢測並找醫師做檢查。

藥物改變腸菌叢
已知可能提高罹患乳癌風險的藥物,除了女性荷爾蒙製劑外,就是抗生素藥物,而這項研究結果已登在美國著名醫學雜誌《JAMA》中。研究人員說明,在對受試者觀察17年的研究中,若持續服用抗生素超過500天或25次以上,罹患乳癌機率比完全沒有吃抗生素的女性高2倍,即使是吃25次以下的女性,也比沒有吃的女性高出1.5倍,顯示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應更加注意。研究推測,抗生素吃得越久,腸道內的細菌生態會因為服用抗生素而改變,進而造成某些保護人體遠離罹患癌症營養素產生變化,失去作用,因此提高了罹患乳癌風險。張金堅提醒,抗生素對乳癌的影響雖不能以這篇報告論定,但若經醫師確定如果是細菌感染的疾病,還是應完成抗生素的治療過程再停藥,不要隨便自己買治療青春痘、治感冒或尿道感染的抗生素,以免增加藥物濫用機會

   
   
   
沒家族史易忽略
張金堅提到,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會提高警覺,定期自我檢查甚至到醫院做檢查,但最常忽略的族群是認為自己沒有家族史的人,而這些女性卻是罹患乳癌人口的大多數者,所以只要是30歲以上的女性,除了在月經過後3天到5天做乳房自我檢查之外,最好到乳房外科請醫師做觸診或乳房超音波,高度懷疑罹患乳癌時可再做乳房攝影。

基因檢測早治療
台大醫院有一項基因檢測技術可檢測出乳癌早期的基因突變。這項檢查對早發性,也就是35歲前罹患乳癌的女性來說,有早期發現的作用。目前以家族為單位,一個家族收費兩萬元,準確度可達95到98%。
建議以下族群接受乳癌基因檢測的篩檢:
★家族中有2個或以上的成員在50歲以前罹患乳癌
★曾在35歲前發現有乳癌,現在需持續追蹤者
★家族中有男性也罹患乳癌者
★家族中有同一人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

 

030620蘋果日報 國內抗生素嚴重濫用

後果嚴重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昨天說,國內醫療用抗生素濫用,導致許多種致病細菌的抗藥性愈來愈嚴重,迫使醫師提早使用後線藥物;而後線抗生素一用多,很快的細菌又會對後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將來會面臨無藥可醫的狀況。

對病毒無效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台灣抗生素抗藥性」研究報告指出,國內醫師開立抗生素處方太浮濫,民眾誤認抗生素為消炎藥,經常自行到藥局購買又任意停藥,造成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其中金黃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的抗藥性為全球第一,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的抗藥性也都高於美國。

國衛院提醒民眾,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效,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但毫無效用,還造成體內其他細菌產生抗藥性。◎甯瑋瑜

 

讀後感:台灣醫院濫用抗生素,世界第一呢!更慘的是,你不隨便吃藥也無法完全倖免,因為經濟動物(雞、鴨、牛、豬等)的飼養,也加入抗生素降低死亡率,所以,親愛的各位,你喜歡吃肉嗎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天改善體質 排毒餐DIY


你知道自己每天吃進多少毒素嗎?害怕毒素累積嗎?試試健康排毒餐吧!這套以有機蔬果為主的飲食法,在台灣、甚至是新加坡等都相當風行,我們來示範1天的吃法,大家可以參考並自己做變化喔!
報導╱陳怡臻 攝影╱攝影組


健康排毒餐就是一套強調回歸自然的飲食原則,由於強調乾淨無污染的蔬果,蔬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所以可以消除體內的自由基並將廢物排出,而且常吃排毒餐的人頭腦會變得更清明,皮膚和精神也會跟著變好。


強調粗食生吃
我們請到健康排毒餐的研發人─林光常教授來替大家示範一天份的排毒餐吃法,他說,此套飲食法並不強調食物重量,而是強調比例。食物份量擺脫傳統營養學的熱量和重量計算方法,而是以自己的食量為準,依食物的重量作為推算比例。如果量要變動時,就要整個比例等量更動。
其中的食材選擇則是以有機蔬果、未經加工為首選,烹調方式最好能生吃,如要加熱則時間越短越好,川燙3分鐘以內就要起鍋!把握這些原則,每個人都能做個無毒人!


三餐示範


早餐
◎原則:食物份量依食物重量作為推算比例,早餐以1份水果:1份地瓜:1份五穀雜糧飯:2份蔬菜為原則,水果、蔬菜一律生吃,最好能連著皮一起吃。水果最好能吃飯前30分鐘吃,也可先吃再依序吃蔬菜、米飯。



◎材料:紅棗、枸杞、紅豆、薏仁、乾蓮子各少許,五榖米1份約半杯。黃蕃薯1份,約2小條。蘋果1份,約2╱3顆。小黃瓜1份,約1小條。胡蘿蔔1份,約半條。






◎做法
1.飯:紅豆、薏仁、乾蓮子、五榖米浸泡4小時以上。紅棗切碎。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電鍋,加1:1.5的水;外鍋放1.5杯水。
2.將黃蕃薯放入電鍋蒸,每份外鍋放1杯水,蒸熟。
3.蘋果、小黃瓜與胡蘿蔔洗淨生吃。


午餐
◎原則:五穀雜糧的份量至少要一半,蔬菜最少要2份。例如五穀雜糧1份+蔬菜類4份半+湯1份。所食蔬菜保持至少1╱2到3╱4生食。梨子餐前30分鐘連著皮吃!



◎材料:梨子1小顆。青花菜、花椰菜各50g,胡蘿蔔少許。梅子醬少許。四季豆50g、三寶粉少許。馬鈴薯約半顆,胡蘿蔔、玉米、咖哩粉少許。白蘿蔔、胡蘿蔔、玉米、香菇各20g、海帶50g,薑1塊。高麗菜、紫色高麗菜各80g,胡蘿蔔1╱4條。



◎做法
1.米飯做法參考早餐。
2.燙青菜:青花菜、花椰菜、胡蘿蔔切成適當大小,川燙,吃時沾梅子醬。
3.四季豆:切段、川燙,灑三寶粉。
4.咖哩:水加咖哩粉煮。材料切塊煮爛,調味。
5.湯:香菇、海帶泡開切條,蘿蔔、玉米、薑切塊。與水熬20分,調味。
6.生菜:材料切絲,吃時沾梅子醬。


晚餐
◎原則:葡萄的皮營養最豐富,要連著皮吃,要在兩餐之間或餐前30分鐘吃!五穀雜糧的份量至少要一半,蔬菜最少要2份。例如五穀雜糧1份+蔬菜類4份+湯1份。



◎材料:葡萄1份,約100g。苦瓜1份,約1╱4條,豆鼓、蘿蔔乾少許。高麗菜1份,約80g,胡蘿蔔少許。洋蔥、胡蘿蔔、香菇各約30g、海帶60g。小黃瓜、紅椒各1份,約各1個。



◎做法
1.米飯做法參考早餐。
2.燙苦瓜:苦瓜川燙,加入豆鼓與碎蘿蔔乾。
3.燙青菜:高麗菜與胡蘿蔔川燙,拌油與鹽。
4.湯:香菇、海帶泡開切條,胡蘿蔔、洋蔥切片。材料加水熬20分鐘,調味。
5.生菜:小黃瓜、紅椒切成適當大小。


挑一挑 選食原則


貼心建議
正確吃效果好
一般人普通的早餐時間是早上6:00~7:30,而有慢性病者適合於早上6:30~7:30吃,這與器官運作的時辰有關,早上5~7點是大腸蠕動最旺盛的期間。吃排毒餐最直接的效果是吃早餐後會有便意,而且會非常順暢喔!
每年之中至少要有連續21天都吃排毒餐,除此之外則至少早餐要吃,並遵守先吃水果再依序吃熱湯、生菜、熟菜、米飯,最後再吃其他的肉、魚。21天為1個週期,主要是因為人的行為習慣約是21天養成的,而身體的水分佔70%,是每18天更新一次,所以每年至少要將身體的毒素完整的排出1次。


專家叮嚀
不適一周消失
一些人吃排毒餐後會出現例如:頭痛、虛弱、不舒服、皮膚敏感、拉肚子、疲倦、發燒或其他類似感冒症狀。本來有的宿疾,可能會發作,如高血壓者血壓可能暫時更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可能更高,但不用擔心這是好現象。
出現這些好轉反應時,要多休息、多睡覺、多喝水,症狀就會減輕。這些症狀與反應多在連續食用後3~21天出現,有些人會有、有些則否,多半1周內會消失。


親身體驗 模特兒╱吳稚媛(藝人焦點)
皮膚變光亮了
我吃排毒餐已經1年半,剛開始吃時曾出現一些皮膚癢的反應,十多天後就不會了。自從吃排毒餐後朋友都說我皮膚變得比較有光澤,而且我自己也覺得精神非常好。一直到現在我早餐都固定吃排毒餐。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52期 文/司晏芳
1. 中文網站: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最新消息/人性化生產研習會,裡頭有前WHO婦幼衛生部主任韋格納來台演講內容。http://www.ntcn.edu.tw/DEP/HELPBIRTH/index.htm
●吳嘉苓的網路世界,吳嘉苓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網站上有探討台灣生產的文章。http://www-ms.cc.ntu.edu.tw/~chialing/
2. 英文網站:
●世界衛生組織,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Care in Normal Birth 1996)。http://www.who.int.reproductive-health/publications/
3.書籍:《懷孕Q&A寶典》信誼基金出版社。這是由3位經驗豐富的英國婦產科醫生及助產士所寫的,在生產章節中,詳盡介紹如何擬定生產計畫以及生產過程等等。
4.生產教育課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特別針對生產開了8小時的課,上課時間為每週六下午2~4點,收費600元。電話:23717101#6452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生產,其實你還有其他選擇,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提供不一樣的醫院生產,或者找助產士到家裡生產。

康健雜誌52期 文/司晏芳

懷孕32週的孕婦一進門診就說,「阿姨,晚上我睡不好,一躺下來感覺腰好痠,呼吸好喘!」
當門診護士為孕婦量完體重、血壓後,年近50歲的助產士丘梅芳請她躺在門診病床上,說:「來!我教你如何移動枕頭,這個姿勢睡最舒服。」
她量量孕婦肚皮大小,再用掃瞄器檢查胎兒,順便摸摸孕婦腳踝,檢查有沒有水腫。她細心詢問孕婦身體哪裡不舒服,產後想不想餵母奶,像個慈祥的鄰家媽媽。
當她回答完孕婦的疑問,她喊了一聲「郭主任,有產科。」房間對面的婦產科醫師走來,再次檢查胎兒狀況,說了句「一切正常,很好!」
不一樣的醫院生產
這是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提供的產科衛教門診,由助產士和婦產科醫生共同看診,為每個孕婦花上15~20分鐘做產檢,孕婦滿意度高達86.7%。
北護醫院的產檢可以做到「一次門診,兩人服務」,不同於一般醫院產檢,孕婦做完例行檢查,醫生發張衛教單張,門診時間不到3分鐘就結束。
北護醫院是全台首創婦產科醫生和助產士合作照護生產模式,也是第一家針對生產安排8小時教育課程的醫院,由院內八位助產士輪流擔任每期生產教育課的老師,一期四週,每次兩個鐘頭。
「聽了北護的課,我第一次知道生產可能會使用哪些藥物,產前可以做會陰按摩,增強會陰的彈性,」曾經全程參加其他醫院媽媽教室的蔣玉華說。
她表示,對於自然生產的細節,授課的助產士講解更清楚,現場還會運用彈力球指導每個孕婦做產前運動。
除此之外,北護還提供產婦另一種選擇,由助產士接生。助產士接生的比例逐年成長,從4年前的6.7%上升到去年的20.8%,成長了3倍之多。
北護醫院婦產科主任郭義興指出,「沒有特別併發症的低危險孕婦可以由助產士接生,而且醫院有婦產科主治醫師值班,隨時處理緊急狀況,安全無虞。」
北護醫院隨時找得到助產士接生,因為她們不但是助產士也是產房護理人員,24小時都有人輪班。
以情感相伴的生產
台灣的孕婦找醫師接生,往往在生產最後一刻才看見醫生。產程動輒七、八個小時,甚至可能要十幾個小時,其實大部份時間都由產房護士來照護產婦,她們猜測寶寶何時會出生,再通知醫生。
漫長的醫院待產時間,陪伴在孕婦身旁的是監視器和點滴,醫護人員只求「生產別耽誤時間」,孕婦生得慢就用藥催生,護士每半小時會來看一次,關心的是機器數字正不正常。
但助產士卻像孕婦的母女、姊妹或朋友,孕婦在產前就認識她們,從產檢或生產教育課開始建立關係,而不是進了醫院產房才出現的陌生醫護人員。
生產過程中,助產士用雙手為孕婦按摩,以體溫溫暖孕婦不安的心。她們能感同身受女人生產的疼痛、焦慮與恐懼,有效安撫孕婦,如此一來,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生產。
一項針對北護醫院所做的研究,比較助產士和醫生接生的生產模式,刊登在1998年《護理雜誌》。研究結果顯示,在執行會陰切開術及催生藥物的使用比例上,醫生均明顯高於助產士。
「除非是自己的太太,我不相信男性醫師能夠用感情陪伴女人完成生產大事,」去年由北護助產士接生第三胎的范雪冰說:「北護的生產讓我體會到,生產是件女人幫助女人的事情。」
由助產士接生,等於有人全程陪伴在孕婦身邊,協助她發揮自己最大能力來生產,產房護理長洪麗嬌解釋。
由助產士接生的照護模式,孕婦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待產、生產及產後恢復,強調「人性化生產」,鼓勵先生及家人陪產、助產。
孕婦一入院先接受30分鐘連續胎心音評估,當孕婦與胎兒情況正常,助產士會鼓勵孕婦下床活動,每半小時再測量胎心音。
生產過程中,助產士會教導孕婦使用呼吸、指壓、改變姿勢等方式,減少催生和止痛藥物的使用。由於孕婦下床活動,每1~2小時即可自己如廁排空膀胱,減少導尿的次數。
會陰切開術並非常規,則視孕婦當時狀況而定。產後,母親與嬰兒會留在房間一個小時,助產士會指導如何哺餵母奶,由母親選擇母嬰同室的照護或新生兒留在嬰兒室的照護。
「生產是自然的事,孕婦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接生過上千個寶寶的助產士洪麗嬌說。
生產勞苦但不痛苦
在助產士掌握生產的節奏,鎮定沈著地喊著每個口令,用言語鼓勵孕婦的過程中,準媽媽會覺得生產過程是有盼望的,而不是從頭到尾否定自己,懷疑自己真的能順利把孩子生下來嗎?
「前兩胎在其他醫院生產,讓我覺得很挫敗、沒自信,好像只有醫生才懂怎麼生孩子,我自己一點都不懂,」蔣玉華談起在北護生產,難掩興奮之情:「我第一次體會,生產是一件輕鬆、美好,而且是這麼被祝福和光榮的事情!」
在她將近兩個小時的生產過程,48歲的助產士萬東曙全程站在玉華床邊,緊握她的右手。每當陣痛來臨,就聽見萬姐對她說:「玉華,你現在是怎麼痛法,該如何用力。嗯!你用的力氣完全正確,你很棒!」
她的一雙兒女也陪伴在旁,對她大喊:「媽媽加油!」好友雪冰也參與陪產,拿著相機為她們全家捕捉珍貴畫面,也奮力為她吶喊加油。
「在萬姐的帶領下,我清楚感受到身體的節奏,」玉華形容,「生產就像按著一定速度爬樓梯,剛開始很輕鬆,接著有點喘、有點累,但等完全到了極點,也不覺得痛。」
玉華的先生王保祿也全程參與,他一隻手緊握玉華的左手,另一隻手則環抱她,並且不時俯身親吻、鼓勵,提供玉華最需要的支持,帶給她莫大的安全感。
握著我太太的手,感覺她的陣痛又來了,就像電源線接到我身上,王保祿回憶那次陪產經驗。
而玉華根本還沒感覺痛,就聽見萬姐說:「你可以生啦!孩子要出來!」當孩子生出來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大聲歡呼,「整個房間是這麼喜樂、歡騰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玉華清楚記得那一刻的感動。
那次也是王保祿第一次親自為孩子剪斷臍帶,「就像剪大腸一樣,只不過這條大腸是連著我太太和寶寶。」
他表示,以前在醫院陪產,只是在產房外面等小姐來叫,急忙衝進去,也不知道做什麼,好像在旁看戲。
「但是,這一次生產,我覺得整個房間裡面,除了萬姐,就是我最偉大,」他眉飛色舞地說。
經歷此次生產,王保祿夫婦覺得,「只差不在自己家裡的床上生,下一胎可以考慮在家生產。」
在家水中生產
在台灣,對於不想接受醫院常規生產作業流程的孕婦,找開業助產士來家中生產,也是另一種選擇。去年11月,魏多麗(Dorota Wernik)在自己家中的浴缸生下一個約4000公克的男嬰。
「我希望,全家大小都能參與我的生產,但是台灣醫院有很多規定,也不歡迎小朋友進去,最後我考慮在家生產,」波蘭裔的魏多麗說。
去年,多麗懷了老二,在離家最近的台北馬偕醫院做了第一次產檢,覺得台灣醫院人太多,生產毫無隱私可言,想尋求有別於醫院生產的方式。
她和先生陳怡光向做產檢的馬偕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東曜表明希望在家生產,張醫師開明地接受他們的想法,也欣賞他們夫妻為自己決定負責的態度。
不過,在家生產最困難的是,找到產科醫生或助產士願意出診來家裡接生,「簡直比找彩券明牌還難,光找人就找了7個月,」陳怡光回憶。
還好張醫師熱心主動幫忙聯絡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所、北護醫院,也經由網路查詢全民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資料庫,陳怡光夫婦最後終於找到離家最近,在台北縣新莊的開業助產士。
「我爸聽到我們要找助產士來家裡生孩子,差點沒昏倒,」陳怡光說,「我不斷跟父親解釋,為什麼要在家生產?好處為何?不過,我媽媽從頭到尾都很支持我們的決定。」
找到了人,接下來就是張羅東西。陳怡光夫婦心想,既然都已經在家生產,再加上助產士有水中生產的經驗,何不嘗試在家水中生產。
由於陳怡光的父親是國內醫療耗材的供應商,準備產包、臍帶夾等器具,不成問題,陳家還買了15桶20公升的純水囤在居住的公寓。
由於誰也不知道魏多麗到底會在哪一天生產,需要隨時找得到人來接生。陳怡光夫婦因此寫了兩頁的生產計劃書,並安排幾個替代方案。
他們計劃,最好是開業助產士能來家中接生,但萬一遇上她正在為其他產婦接生,來不及過來,改找北護產房護理長洪麗嬌來家裡為魏多麗接生。如果,護理長剛好臨時也不行,再進馬偕醫院找醫師接生。最壞的打算,就是陳怡光自己為太太接生。
生產當天,多麗陣痛兩個多小時,坐在家中泡滿300公升純水的浴缸,有先生、女兒和婆婆為她打氣,在寶寶誕生前的15分鐘,所幸開業助產士及時趕到,最後大家一起歡近新生命來到這世界。
產後,由助產士為多麗縫合傷口,並為寶寶量了體重、頭圍、身高。產後幾天,助產士來過陳家兩次,為媽媽拆線,和為寶寶抽血做新生兒篩檢。
可是,產後第5天,陳怡光夫婦自己發現寶寶眼白泛黃,趕緊送醫抽血檢查,原來寶寶的黃疸指數超過21,需要馬上照光治療。
在台灣,在家生產的新生兒沒有其他小兒科等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照護,這是陳怡光夫婦始料未及的。因為開業助產士的照護以產婦為主,再加上目前公衛系統沒有提供居家生產完整的照護服務,選擇在家生產有它的風險。
他們夫婦不解,開業助產士在產後曾經看過寶寶兩次,但她什麼也沒說。
當陳怡光為寶寶報了戶口後,當地衛生所護士只打電話來問,「為什麼出生醫院欄空白?寶寶健不健康?」
他抱怨,「我們怎麼會知道寶寶正不正常?為什麼衛生所人員不親自過來家裡看看寶寶?」
「在家生產,等於要一個人去解決所有問題,把生產風險放在自己身上,」陳怡光說,「我就像個專案管理師,執行要靠很多人配合,協調助產士和婦產科醫生,最後達到我們要的生產。」
他形容,「從產前準備到寶寶誕生,我就像陪著太太跑完全程馬拉松,而不是只在生產的那一刻。」
魏多麗建議,想嘗試在家生產的媽媽,最要緊的是多做功課,先想清楚要什麼,再計劃怎麼做,如果有意外,也要接受計劃是會改變的。
找回台灣的助產士
在台灣,僅0.1%的孕婦由助產士接生,健保特約助產所不到20家。但是,在英國、荷蘭和北歐國家,助產士卻是第一線的接生人員,照護大多數低危險的孕婦,少數高危險的孕婦才由醫生接生。
上述以助產士接生為主的國家,不但醫療介入生產較少,剖腹率、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等數字,也是全世界最低的地方。
前WHO婦幼衛生部主任韋格納醫生說,「讓助產士重回台灣的醫療體系,你們的孕婦和新生兒死亡數目會減少很多。」
可喜的是,台灣也正積極提升助產教育品質。停辦8年的助產教育,終於起死回生,輔英技術學院在1999年成立四年制助產系,而台北護理學院也在2000年設立助產研究所,第一批助產學士、碩士將在今年畢業。
今年1月底,由台北護理學院公布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半數婦產科醫師和護士贊成醫院該有助產士編制。
這項調查針對129家醫療院所的院長、婦產科醫師、護士,包括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醫院,回收1143份有效問卷。調查指出,超過6成的受訪者同意,引進助產士可以緩解婦產科住院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
「在接生業務上,助產士幫了很大的忙,因為這五年多來都沒有住院醫生進來,」北護的婦產科主任郭義興說。
韋格納醫生強調,台灣應當推動由婦產科醫生和助產士共同合作的生產照護模式,營造多元選擇的生產環境。「因為,孕婦和家人有選擇的權利,不管是什麼選擇,都應該獲得醫師、社會及政府的支持、協助,讓每位孕婦得到她想要的生產,」他說。

P.S.Morningrain發現: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已被併入台大醫學院了,新名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圖片出處:www.kmng.com.hk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52期 文/司晏芳
「我和肚子裡的寶寶朝夕相處了七、八個月,我努力配合生產,孩子也健康生下來,為什麼寶寶生下來,我們不能互相擁抱?」
雖然,大女兒已經6歲,二兒子也滿3歲,蔣玉華回想過往產檯母子分離的經驗,忍不住激動地說:「我根本連孩子長什麼樣都沒看清楚,孩子就被抱走。」
她的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抱離開媽媽,會哭著找媽媽。
在1995年,瑞典的研究指出,新生兒哭泣是因為和媽媽分開。研究人員把嬰兒分成3組,第1組是嬰兒一出生後的90分鐘待在媽媽的懷中,儘早有肌膚之親;第2組是嬰兒一出生後,完全放在嬰兒室90分鐘;第3組是剛出生的嬰兒先放在嬰兒室45分鐘,再抱到媽媽懷中45分鐘。
結果發現,第1組寶寶幾乎很少哭,第2組寶寶持續傳來哭泣聲,第3組寶寶則是前半段和媽媽分離會哭,但後來抱回媽媽懷中,哭泣聲就漸漸停止。
此外,寶寶一出生就在母親懷中,有助於日後哺餵母奶成功。在產檯上,讓寶寶練習吸吮乳頭,能夠刺激媽媽子宮收縮,利於胎盤娩出。
WHO鼓勵,嬰兒出生的1小時內應在母親懷中享受肌膚之親,並接受哺餵母乳的指導。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的研究指出,儘早和媽媽有肌膚之親的寶寶,比放在嬰兒室的寶寶更容易學會吸含媽媽的乳頭,吸吮的時間也較久,容易成功哺餵母乳。
高美玲的第一胎是剖腹生產。嬰兒一出生,她雖然沒有奶水,她產後1小時堅持要自己抱著孩子,再送去做兒科檢查、洗澡。住院期間,她每天至少母嬰同室21小時,寶寶不在她身邊的3小時,被送去嬰兒室洗澡。
她說,「雖然累了點,但我比較有安全感。我能注意到打在孩子身上的每一針,或者要餵孩子吃的每樣東西。」

圖片出處:www.dadupo.com.tw/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53期 文/司晏芳
待產及生產時,我可不可以待在同一個房間?
醫院的樂得兒(LDR)產房可以讓孕婦從產程(Labor)開始,到生產(Delivery)、恢復期(Recovery)都在同一房間內度過,孕婦免受搬運之苦。
以往,當孕婦子宮頸口全開、胎頭快出來,護士會急忙把她推入產房,趕緊通知主治醫師來接生。
那時,孕婦陣痛正劇烈,頂著大肚子,從待產的床爬上又高又窄的推床,深怕一不小心跌下來,進入產房後,再從推床換上產檯。
孕婦一上產檯,兩旁站的是陌生護士和醫生,眾人目光焦點集中在她身上,分分秒秒的時間成了最大壓力源,孕婦疼痛到極點,只想趕快結束生產。
「即使我不願意過度介入生產,但是一上產檯,我也不由自主想拿剪刀、真空吸引器,趕快幫她生出來,」英國婦產科醫師葉學淵表示。
在台灣,許多醫院提供1~2間的LDR產房服務,自費約上千元不等。但是,台北縣板橋亞東紀念醫院在改建新大樓之際,投入1000萬元整建產房,使得所有自然產孕婦可以在LDR待產、生產,並不額外收費。
亞東醫院的LDR空間寬敞,裡頭還有電視、沙發椅,孕婦會覺得好像在家中生產,因為各式醫療設備隱藏在家具、圖畫後面,營造舒適、輕鬆的氣氛。
「原本院方擔心孕婦生產,血液會亂噴,LDR產房不易清理,但是使用兩年多來,這五間還像新的一樣,」婦產部產科主任林顯明說。
他表示,孕婦反映良好,每個月接生數目節節上升。從剛開始一個月接生四、五十個,現在一個月有七十多個,甚至到上百個。
待產及生產時,誰可以陪伴在我旁邊?
由生產的母親決定「誰」陪伴在她身旁,因為只有她本人最清楚在生產過程中「誰」最能給她支持,可以是準父親伴侶、家人或其他女性朋友。
待產期間,我可以走動與活動嗎?對於生產,你所建議的姿勢為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待產時,孕婦可以依照意願到處走動自由活動,待產與生產的時候,孕婦可以採取任何覺得最舒適的姿勢,或讓孕婦發揮最大能力的姿勢。(必要時,有醫學上的理由,讓孕婦必須採取某種姿勢)
你們如何照護待產、生產的婦女?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正常自然產的孕婦建議如下
1. 不要常規灌腸。
2. 不要常規剃陰毛。
3. 不要常規靜脈輸注。
4. 不要在待產時禁止進食或喝水,應該鼓勵孕婦補充口服液體。
5. 不要常規使用電子胎心音監視器,應採間歇性使用。
6. 不要常規施行會陰切開術,而是等有必要做才做。
前WHO婦幼衛生部主任韋格納說,在台灣過度醫療化生產的環境下,孕婦進醫院生產,面對任何醫療程序,不論有沒有侵入性,孕婦必須先問清楚「為什麼」,要求醫護人員解釋,但也不要一味排斥。
除了藥物,你們如何幫助我減緩生產時的疼痛?
照護孕婦的人應該知道除了藥物還可以如何處理產痛,諸如改變姿勢、淋浴、按摩或協助放鬆的音樂等等。
你們如何幫助我哺餵母乳?
世界衛生組織鼓勵,寶寶出生的1小時之內,應在母親懷中享受肌膚之親,並接受哺餵母乳的指導。他們鼓勵「母嬰同室」,嬰兒整天和整晚待在母親的身旁,當嬰兒有需要就能哺餵母奶,也利於刺激母親分泌奶水。
圖片出處:www.egged.co.il/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20年,剖腹產率高居世界第三,近乎100%的孕婦被灌腸、吊點滴、剪會陰,而且半數生產有藥物介入,生產標準程序幾乎完全違反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與世界潮流逆勢而行。台灣這麼多的醫療介入生產,有換來台灣母親和孩子的平安嗎?
康健雜誌52期 文/司晏芳
33歲的淑芳(化名)回想去年9月生老二,餘悸猶存。她發誓,下一胎要剖腹,她只想儘早結束生產,絕對不要在醫院產房待太久。
淑芳一入院,就被帶去剃陰毛、灌腸、打點滴,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生下寶寶,平躺在病床上待產整整7小時。因為,肚皮一直綁著胎兒心音監視器的環帶,手臂吊上點滴,連翻身都難。
這中間,她不習慣在床上躺著用便盆解小便,想下床上廁所,護士小姐大聲喝斥:「你下來幹嘛!萬一沒測到寶寶心跳怎麼辦?」
淑芳從一入院就被限制不可以吃東西,連喝水也不准,到了下午,她覺得自己快虛脫。可是,陣痛正密集加劇,她沒有體力,疲憊到連呼吸口令也做不來,出聲喊痛。護士冷冷地說:「誰沒生過小孩,怎麼那麼怕痛!」
待產的7小時,醫生連一次也沒有出現。當淑芳感覺寶寶胎頭快出來,護士卻用手指在陰道口擋住胎頭,遲遲不肯讓寶寶出來,護士堅持「要等指定接生的主治醫師過來」。
淑芳苦苦哀求,隨便一個醫生來都可以,甚至對著護士大喊:「你手放開,我自己可以生!」
就這樣,她和護士僵持了二十多分鐘,醫生終於出現。她沒想到,醫生先用手指把胎頭頂回去,接著在會陰剪一刀,才讓寶寶出來。
醫生的話一字不漏地傳進她耳中:「拜託,別叫了!有那麼痛嗎?好像我很不會接生。」
淑芳回到家做月子,每想起生產的痛苦與屈辱,就哭一回,整整哭了一個月。
*********
在台灣,淑芳的生產經驗並不算特例,許多生產過的女人都有類似痛楚與委屈的回憶。
今天,台灣有99%的孕婦在醫院生產。曾擔任WHO(世界衛生組織)婦幼健康部主任的韋格納醫生(Marsden Wagner),指著關於台灣產科作業流程調查的每項數字,直呼:「你們的生產介入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
他負責評估全球45個工業化國家婦幼衛生,已有15年。看著台灣剖腹產率、會陰切開率等數字,他頻頻搖頭,「這是我見過最糟的狀況!」
但是,當記者拿著這些數字詢問多位台灣婦產科醫生解釋原因時,醫生們卻振振有辭地說:「生產是件危險的事,這一切醫療介入都是以安全為最大的考量。」
但是,這麼多的醫療介入生產,我們真有換來台灣母親和孩子的平安嗎?
答案恐怕令人不安。當其他國家的嬰兒死亡率逐年下降,台灣嬰兒死亡率卻在上升,從1990年的千分之5.3提高到2001年的千分之6。
而台灣孕產婦死亡率徘徊在十萬分之七附近,和十年前一樣。
醫療介入生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剖腹生產。以2000年為例,台灣剖腹產率高達34.47%,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智利、巴西,相當每3個孕婦就有1個是剖腹生產。
WHO建議剖腹產率應在10~15%,有科學證據的醫學則支持剖腹產率應當控制在12%,死於生產的媽媽和寶寶數目才會降至最低,但台灣剖腹率足足高出2倍之多。
前WHO婦幼衛生部主任韋格納醫生再三強調,「檢查一下你們正在做的和有科學證據的做法,差距有多大。這是為什麼台灣死在產檯上的女人和嬰兒死亡數字沒有改善的原因。」
會陰切開術:台灣女人難逃一剪?
在台灣,孕婦常規剃毛是為了會陰切開術做準備,被視為可以降低會陰傷口感染、方便縫合傷口,但這項說法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
相反地,WHO在1996年公布「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明白指出,常規剃毛非但不會降低感染,甚至可能會提高孕婦和生產照護者感染愛滋(HIV)病毒和肝炎病毒的機會。
會陰切開是為了怕會陰擋住胎頭出來,寶寶卡在產道太久會缺氧。有科學證據的醫學則說,少於20%的女人需要會陰切開。
根據調查,台灣會陰切開率高達98%,韋格納醫生更質疑,「難道,台灣醫生認為每個女人都需要幫忙剪一刀,才生得出孩子來?簡直是落後20年的做法。」
台灣的醫生普遍認為,如果不剪,會陰還是會裂,自然產撕裂的傷口比剪的傷口更難縫,而且以後容易尿失禁。
更有醫生將責任推給台灣的女人,台灣女人陰道比國外女人緊,產前又不愛做運動,會陰比較沒有彈性,而且產婦怕痛會要求醫生剪。
但是,其他各國會陰切開率年年下降。英國的會陰切開率從20年前的50%降到14%,美國也從25年前近100%下降到10年前的70%,持續再降到目前的33%。
3年前,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不該常規剪會陰。美國《婦科與產科》期刊批評,美國的會陰切開率仍有3成,還是太濫用。
早在1993年,《刺胳針》期刊即有研究指出,常規會陰切開(每個都剪)比選擇性會陰切開(等有必要剪再剪)更容易造成撕裂傷,而且產後會陰更疼痛。
此外,多篇研究證明,接受會陰切開的婦女比會陰自然撕裂的婦女在產後3個月發生性交疼痛的比例更高,而且還會提高發生尿失禁的機會,因為泌尿道及骨盆底肌肉強度會變弱。
為此,台灣也展開本土性研究,結果和國外一致,常規會陰切開所造的撕裂傷更嚴重,產後24小時更疼痛。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所劉宜芳針對桃園壢新醫院婦產科唐雲龍主任64位產婦所做的研究發現,常規會陰切開的撕裂傷主要是2度裂傷,傷及肌肉層,需要縫合。
但是,選擇性會陰切開的撕裂傷則主要是1度,僅傷及表皮,並不需要縫合。
而且,常規會陰切開組的疼痛分數明顯高於選擇性會陰切開組,兩組的寶寶在健康評分上是沒有差異的。
參與此項會陰切開術研究3個月,擁有12年婦產科主治醫師經歷的唐雲龍主任說,「我過去習慣剪,因為打從做住院醫師起,老師就這樣教的。」
但是,他現在儘量能不剪就不剪。「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他說,「當我知道參與研究的產婦反應不剪比較好,我才敢改變,因為傷口是在媽媽身上。」
唐主任每月接生二十幾個,去年剛開始試了幾個不剪的,孕婦的會陰反而撕裂得厲害,還要縫上個把小時,他邊縫心裡還很嘔,「早知道就剪了。」
但是,一個月後,他發現有心嘗試,抓到技巧,不剪沒有想像的那麼難以接生,「像打高爾夫球一樣,時間久了,自己就抓到那種感覺,」唐雲龍形容。
他表示,關鍵在於要「等」,會陰的延展性才會出來,因為自然生產就是慢慢來。
「其實,產檯上的產婦痛得失去理智,根本沒力氣理會醫師剪不剪,」唐主任說。
在產檯上,他以前習慣剪,接生一個要花2~3分鐘,現在他會想幫助媽媽保護會陰,等到有必要再剪,多等上5~10分鐘左右。
常規灌腸有必要嗎?
在台灣,除了剪會陰,灌腸、禁食、吊點滴,也被視為生產的常規作業流程。
醫生的說法是,生孩子是在血戰中求生存,如果沒有灌腸,孕婦一用力大便就出來,還要跟大便糞戰,會造成媽媽傷口和寶寶的感染。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回憶前年生老大,她一入院就被灌腸,但待產了兩天生不出來,最後不得已剖腹生產,但她在術前反而不必再灌。「我豈不是入院就白白被灌了一次,」她說。
1980年代的研究指出,絕大多數孕婦就算沒灌腸,在產檯上是不會發生大便跑出來的情形,只有極少數會發生,而且就算有,也不會影響孕婦會陰傷口或新生兒的感染。
從未聽聞過生產需要灌腸的英國婦產科醫師葉學淵,聲調提高地說:「既然灌不灌腸,都不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感染率,為什麼所有孕婦都要灌腸?意義何在?」
他直言,怕萬一有個孕婦在產檯上大便,充其量只影響產檯乾不乾淨,也無關媽媽和寶寶的安全,竟然把所有孕婦都灌腸,這代價未免付得太高。
WHO把常規灌腸視為對孕婦有害、無意義的,甚至是該被淘汰的做法。
台灣女人餓肚子生小孩
台灣醫生普遍以為,最好空腹來生孩子,因為他們把生產認定是危險的事,隨時有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生產,如果沒有空腹,會增加全身麻醉的風險。
但是,台大麻醉科醫師王明鉅表示,剖腹產在預定手術前8小時空腹就可以。以自然產而言,為了少數孕婦可能需要緊急剖腹產,在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媽媽和寶寶有危險,要求每個孕婦禁食,實在不合理。
以台北市立婦幼醫院為例,產房待產室門口海報貼有「待產飲食須知」,鼓勵待產孕婦多喝流質食物,像豆漿、牛奶等。產房護理長黃鶯滿說,「不吃不喝,哪來的體力生產?」
而且,產程愈到後來,愈需要體力。頭一遭生孩子的孕婦,產程平均可能要12~14個小時,而生過孩子的女人,產程也可能有6~8個小時。
孕婦一用力,容易口乾舌燥,喝水潤潤口,會滿舒服。「但是,醫院禁食是連水都不可以喝,其實滿殘忍的,」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副教授高美玲說。
常規靜脈注射:有必要挨一針嗎?
當台灣的孕婦一入院就被禁食,不能吃也不能喝,沒有人知道孕婦到底什麼時候會生,所以醫生用靜脈點滴為她們補充能量,以免脫水。
其實,那瓶點滴裝的是葡萄糖水,「如果,孕婦自己喝水就可以,為什麼要打點滴?」高美玲問。
在台灣,99%的孕婦會被吊上點滴,令人擔心的是,媽媽和寶寶反而因此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研究指出,靜脈注射葡萄糖液會使孕婦的血糖上升,導致腹中胎兒血糖也跟著上升,而且胎兒臍動脈血液會變酸。
如果,產程中靜脈注射超過25克的葡萄糖,刺激胎兒胰島素過度分泌,致使出生後,寶寶容易產生低血糖、乳酸上升的情形。
因此,常規靜脈注射也被WHO視為有害、無意義,甚至是該被淘汰的做法。
常規持續胎心監視為了誰?
在台灣,孕婦手臂吊著點滴,肚皮上綁著胎心監視器的環帶,孕婦除了平躺,還是只能平躺來待產。
醫生解釋,這是為了隨時監測胎兒。「重點是,我怕被告,萬一出事,我才有證據證明,我已經盡力在做,」一位醫院婦產科主任也不諱言地說明他的心態。
胎心監視器,用來記錄胎兒的心跳與子宮收縮的情形,對於高危險群孕婦,有必要隨時監測。但是,「台灣對每個孕婦都做持續性監測,是不必要的,而且沒有任何好處的,」韋格納醫生說。
他指出,台灣的做法,只會提高剖腹產率。瑞典曾有一年把每個孕婦都裝上胎心監視器,那年的剖腹產率提高至以往的兩倍,隔年隨即取消此項做法,剖腹產率就回復到跟以前一樣。
即使美國有70%的婦產科醫師曾經被提出一次以上的告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也不建議常規持續性使用胎音監視器。
最糟糕的是,胎心監視器會把孕婦綁在床上。平躺待產,是最容易增加孕婦疼痛的姿勢,而且會減緩子宮收縮強度,不利產程進行。
WHO的建議如下,如果胎兒心跳正常,應該每隔15~30分鐘,監聽胎兒心跳。
除非是孕婦破水,而且胎兒產位還未固定,孕婦才需要臥床。
如果,胎兒產位已經固定,即使孕婦破水,也可以隨意變換姿勢,應該鼓勵孕婦不要臥床,站立、側靠都有助於子宮頸口擴張,什麼姿勢舒服就用什麼姿勢待產。
你的姿勢好生嗎?
韋格納醫生說:「評估一家醫院產科作業是否進步,光看他們的孕婦是採用什麼姿勢生產,就可以知道。」
台灣現行平躺、兩腳跨高的生產姿勢,早在25年前,就被證明對孕婦是最疼痛、最不舒服的姿勢,而且對胎兒也不利。當孕婦平躺,胎頭會壓迫到和子宮相連的血管,減少供給腹中胎兒的氧氣量、養分。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長郭素珍拿出去年參訪維也納所拍攝的幻燈片,大聲說:「你看,歐洲製的生產椅還有扶手。國外女人可以坐著、蹲著生孩子,台灣女人可以嗎?」
孕婦在產檯上,最常聽見:「用力推,用力推,就像用力大便一樣,」生產椅在椅子中間挖個洞,類似馬桶蓋,方便孕婦坐著、蹲著用力生孩子。
研究指出,進入第二產程,孕婦上半身坐起,看得見自己肚子,以直立的姿勢來生孩子,會比平躺更有助於疼痛減輕,減少會陰撕裂、傷口感染。
WHO建議,只要不平躺,孕婦用各種姿勢都可以,什麼姿勢舒服就用什麼姿勢生產。
你的生產用藥了嗎?
在台灣生產的風險之一,還有一個就是用藥物催生、引產的問題。
蔣玉華是個認真準備生產的媽媽,她和先生全程參加醫院產前媽媽教室,在家還看錄影帶練習。她前兩胎靠著藥物幫忙催生、止痛,「我不相信自己在沒有藥物幫忙下,我能夠承受得起自然產,」她說。
3年多前,她進醫院生老二。待產沒多久,醫生說:「太慢了!我們抹點藥,幫忙快一點,好不好?」
沒想到,玉華一抹藥,陣痛好快就來了,她的拉梅茲呼吸法完全跟不上,疼痛完全壓倒她。
玉華直喊:「好難忍受!好難忍受!」護士跑來問:「要不要打止痛針?讓你不要那麼痛苦。」
她連聲說好,但止痛針一打,胎頭就快冒出來。她急忙頂著大肚子換床,送產房,上產檯。慌亂中,她問護士,「小姐,我先生可不可以進來?」
護士說:「不用,不用,等他進來,你早就生完了。」
當時,玉華很無助,親人也不在身邊。她覺得自己很笨,平常練習那麼久,臨到生產竟然派不上用場。
等到她一生完,止痛針藥效發作,從下午1點多昏睡到半夜,才被921大地震搖醒。
根據調查,台灣有63%的女人在生產中用藥催生或引產。「這是極端危險的。台灣的醫師竟然認為,半數以上的生產需要靠藥物,不相信台灣女人有能力自己生產,」韋格納醫生說。
但是,台灣的醫生理直氣壯辯解,醫師沒辦法一直等在產房,沒人知道孕婦到底什麼時候生。如果不用藥,我怎麼控制時間?全部都擠在待產室不生,後來的孕婦怎麼進來?我還要不要回家?
韋格納醫生反問,你們的醫師有清楚告知孕婦催產藥的副作用嗎?催產藥可能使子宮過度收縮而破裂,寶寶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而死亡。
他指出,藥物會讓女人痛苦。催產會加速產程,容易使胎心監視器出現異常的情形,提高剖腹產的機會。
「自己進入產程的,比較有可能自己出來;如果一開始就用藥物引進產程的,往後也比較可能靠醫療介入才出得來,」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會員葉學淵說。
雖然,引產通常被視為是安全的,但可能發生產程延長、絨毛羊膜炎、死胎和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特別是對之前剖腹生產的婦女會有子宮破裂的危險。
在英國,用藥引產是需要謹慎評估的。英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超過預產期40週,醫生還會再和孕婦討論,再等上7~10天,才考慮引產。
剖腹產對母子安全嗎?
新生兒科醫師最怕聽到小兒加護病房住進來的寶寶,呼吸「一嗨一嗨」聲,翻病歷發現,原來是剖腹產的。
雖然寶寶的出生體重、週數正常,但小兒科醫師最擔心,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自然產的產道擠壓,肺還泡在羊水裡面,就被剖出來,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引起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併發症。
「以目前台灣新生兒照護水準來說,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死亡率還有三分之一,」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穆淑琪說。
她建議,孕婦優先考量自然產。如果是符合適應症要剖腹產的孕婦,也最好等到寶寶告訴媽媽,「我熟了,我要出來,」出現子宮收縮、破水或落紅等產兆,再來剖腹。
剖腹產,在緊急狀況可以挽回母子的性命,但也有其風險。從《英國1998年孕產婦死亡率報告》來看,剖腹產孕婦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6倍,即使是沒有任何適應症的選擇性剖腹產,死亡率也是自然產的2倍以上。
此外,剖腹產也比自然產的產後出血量大、傷口感染的機率高,產後的恢復時間也長。而且,剖腹產還會提高婦女子宮沾黏、子宮外孕的危險性,往後可能不孕。
生產不是生病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上百人的媽媽教室座無虛席,台上站的是醫學中心產科主任。他大談,剖腹產手術日益精進,安全無虞,他的夫人三胎都是剖腹產。
「即使是我太太,她也會照這套作業流程來自然產,」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主治醫生表示,「我不願意任何不確定因素發生在她的生產,就像氣象預報是陰天,我要把雨傘準備好。」
他身旁坐著兩位即將臨盆的孕婦,她們是擁有數年經驗的產科護理師,也頻頻點頭稱是,「剃陰毛、灌腸、打點滴、持續綁著胎心監視器、禁食等等,我們自己的生產也要照著來一遍。」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去年在台北市的母嬰親善醫院擔任9個月婦產科住院醫師葉學淵回憶,他讓待產的孕婦喝口水,竟然被其他醫護人員大聲喝斥,他追問,「為什麼待產要不吃不喝?」得到的答案:「這是我們醫院的習慣。」
「台灣醫師、護士不知道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是什麼樣子,」 韋格納醫生搖頭大嘆,「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採用的措施造成的深遠影響,猶如水中的魚兒見不到水。」
龐大的生產浪費
在韋格納醫生的眼中,台灣以安全為名的常規產科作業,不但沒有科學根據,反而對母嬰有害,甚至是龐大的醫療浪費。
在2000年,台灣有30萬名新生兒,剖腹產率近35%。他直指,其中有6萬9千個是不必要的剖腹產,健保浪費了10億新台幣在不必要的剖腹產上。
中研院、衛生署也正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非必要性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析與研究」的本土研究,國內學者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不必要剖腹產高達3萬5千件,浪費超過3億5千萬元。
韋格納醫生和國民健康局長翁瑞亨會面時,極力建議翁局長詳加調查,為什麼台灣半數以上的婦女需要用藥催生引產,看看到底有多少是不必要的藥物浪費。
除此之外,近乎百分百的灌腸、吊點滴,代表近30萬個甘油球、點滴、針頭都是不必要的。還有,23萬4千名孕婦接受了不必要的會陰切開術,在會陰多挨一剪,白疼了。
「剖腹產、胎心監視器、會陰切開術等等,這些醫療技術不是不可以用,但是為什麼不好好評估每個孕婦狀況,等有必要用再用?」葉學淵醫師問。
「生產不是生病,」葉學淵強調,把每個孕婦都當成高危險性的案例來處理,有這個必要嗎?
他質疑,台灣有給孕婦第一流的服務?台灣孕婦的需求被滿足了嗎?
早在1994年,英國衛生部部門發表名為「分娩的變遷」的生產照護政策,強調生產以孕婦為焦點,提供孕婦知識,協助孕婦做決定。
兩年後,WHO公布了「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也強調生產應以孕婦為焦點,提供她充足的訊息與說明,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
葉學淵解釋,給孕婦生產的自主權,在有選擇的時候,給孕婦選擇,而不是醫生習慣怎麼生就怎麼生。
在生產過程中,台灣孕婦的疼痛、焦慮、不安有獲得解決嗎?除了藥物和剖腹產,台灣醫生還能給孕婦什麼?
生產由你作主
在2001年,台灣新生兒數目約26萬,相當每天有712個孕婦生產。台灣孕婦,台灣人的母親,有沒有獲得正確的生產指導?孕婦在生產過程舒不舒服?
對於上述問題,台灣婦產科醫生的回答,不外乎下列兩種,「我無能為力」、「不關我的事」。
一名執教於排名全國第一的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說,我同意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但醫生不是唯一該負責任的人。
他的學生,現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明白指出,改變台灣產科常規作業流程,不會是婦產科醫學會的工作。
韋格納醫生說,「能夠扭轉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的人,唯有台灣女人自己。」
他舉紐西蘭為例。15年前,紐西蘭的剖腹產率是20%,但現在降至一半,只有10%,會陰切開術率之前是50%,但現在少於20%。
這一切,歸功於婦女團結的力量改變醫療體系。紐西蘭婦女組成團體,不斷奮鬥,捍衛自身的健康及生產權益,進而成功改變生產環境對孕婦的照護。
當愈來愈多台灣女人會問,「我要為我自己的生產做什麼」、「我希望有什麼生產經驗」,願意花時間準備,積極參與生產的同時,台灣醫生也應該提供孕婦正確、充足的生產知識和訊息,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為台灣女人提供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生產環境與過程。 TOP>
數字更正:在台灣有15萬2千1百名孕婦會陰多挨一剪
在2000年,台灣有30萬名新生兒,剖腹產率約35%,相當10萬5千個是剖腹產,自然產就有19萬5千個。
會陰切開率約98%,相當有19萬1千1百個自然產婦接受會陰切開術,有科學證據的醫學則支持會陰切開率應在20%,算出3萬9千個自然產孕婦是必要的會陰切開。
所以,台灣實際接受會陰切開的自然產孕婦數(19萬1千1百)─
必要的會陰切開孕婦數(3萬9千)=15萬2千1百個自然產孕婦接受了不必要的會陰切開術,在會陰多挨一剪,白疼了。

圖片出處:www.womantv.tv/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他是牙醫師
畢業於台大牙醫系
我前幾個禮拜就聽過這位梅醫師在中央銀行演講的CD了
這篇文章應該是聽寫出來的
其中對奶蛋營養的正確觀念有十分深刻的覺醒
原文中有文字不順的地方我已自行聯想正確的字句
希望大家耐心把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看完
(我個人的見解是:如果你想減肥,這樣的飲食是很有效的,我有真人實證,有興趣者請留言洽詢)

本篇文章轉載出處:莉華~心情塗鴨~布洛格http://www.wretch.cc/blog/lihwa&article_id=1081531

以下是轉載文章

主講:梅襄陽醫師

前言:
這篇文章原是梅襄陽醫師在中央銀行的演講,裡面的資訊具有相當的革命性,值得大家閱讀。防癌長鍊是梅醫師主持的志工團隊的名稱,他們奔走各地,只為向大家宣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希望大家能借由這篇文章中獲得許多啟發。

今天要向大家說的是許多事情的真相,很多人聽完會說:「梅醫師,你講的這些東西這麼重要,為什沒有早一年兩年讓我知道?」
癌症的比例百年前的1:27到現在的1:3,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人一直認為的原因很複雜,癌症是家族遺傳,包括糖尿病在內,真的是這樣嗎?我可以告訴大家,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你家的人飲食習慣很接近,你冰箱打開我就知道你家會得什麼癌症。美國USDA協會發現,開發中國家的人民罹患癌症的比例非常的少,而這些國家中肉奶食物非常少,甚至完全沒有,USDA不久之後擬定了新的食物金字塔,但迅速遭到利益團體的封殺,美國畜牧協會、乳品基金會等就抗議她們的產品在金字塔中佔的份數太少,不久後新的金字被調整,成為妥協下的產物。我們從小健康教育課本就寫我們的食物金字塔是肉蛋乳製品五穀類蔬果類,大家有沒有懷疑過?我們以前錯誤的營養學的觀念大家該放到一邊了。

很多人一直以為牛奶是好東西,民國88年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有11位讀者投書:「牛奶是補還是毒?」在美國關於牛奶的攻防戰更是如火如荼,美國一些醫師具狀控告美國畜牧協會廣告不實,有誤導消費者之嫌,甚至有人組成反牛奶聯盟給予這個美國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食物怵目驚心的字眼:「致命的毒藥」。有關牛奶的負面研究報告在國外醫學期刊上不斷發表,幾乎每一種現代文明病都與牛奶有關,包括過敏,骨質疏鬆症、癌症、心血管疾病,腸胃疾病、老年癡呆症、自閉症、精神分裂、乳糖不耐症、氣喘都和牛奶扯上關係。牛奶的成分造會造成黏液,是干擾人類身體平衡的四大主因(脂肪、黏液、毒素、壓力)之一。

大家有沒有發現到現在的小女生幾歲開始發育,正常來說是十歲,國小四年級,但是我們醫學中心現在常常有小女孩五歲來月經,我們給她打針讓她能夠延後。我們的小孩子發育提前,請問這是遺傳嗎?這不是遺傳!

請問一下大家現在家裡用什麼油?什麼時候從豬油改成沙拉油的?美國人在1914年(民國三年)對白老鼠做實驗,餵食動物性的蛋白質,發現長的比較快,他們就認為,這個結論適合反映到人身上,你們知道這廣告吧,「長的又快又大,長的跟大樹一樣」,人長的像大樹一樣,不怕把天花板頂破嗎?可是誰最喜歡這種長的又快又大的結論,不要否認,就是媽媽,媽媽怕小孩長的瘦瘦弱弱會被人欺負。

但是大家忽略了那些利益團體,他的東西可以長的比較快比較大可以賣比較多的錢,他最喜歡這樣子。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在1915年民國四年的時候就成立了公益形象的教育委員會,印製了一大堆花花綠綠的圖表,就是後面我們後來學到的那些東西,向全美國的中小學發布,那些老師剛拿到這些理論的時候也不知道這樣教下去會怎樣,以為是好的就開始教小孩子。

各位要想一想,美國人是英國的清教徒移民到美國,以前生活也是很簡單,也不是這樣子大吃大喝,是因為這個教材在學校裡發酵,到了1920年,結果變成美國人家家戶戶開始喝牛奶吃蛋到以後吃牛排吃漢堡,1920年就是民國9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還沒生出來,我爸爸媽媽可能也還沒生出來,這個觀念在短短不到100年裡面已經害了3代了,現在美國人已經懸崖勒馬在修正他們的理論,可是台灣人還是死守這個理論,很多人將來不是得到心臟血管疾病就是得癌症,無可避免,因為這整個飲食是錯誤的。

所以美國人後來發現問題,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完了以後,它們去參加韓戰,打死的美國子弟年紀輕輕的一解剖,百分之七十七有心血管硬化的問題,那時候北韓士兵的血管裡面清潔溜溜,各位專家學者,你們碰到這個現象要怎麼解釋,這個是不是種族差異,是美國人跟韓國人不一樣,遺傳傾向,很多人會這樣想,可是很不巧的,南韓的士兵吃了美國大兵的食物沒有幾年,打死一看也是心臟血管硬化。所以美國人在打韓戰的時候,就大吃一驚的他們飲食有問題,在韓戰完了以後,他們在全世界做了兩萬件試液結果確定了飽和性酯肪酸跟膽固醇和心臟血管疾病的關係,那時候的雜誌封面都有發布,本來這個訊美國心臟病的專科醫師協會要發布的,卻被利益團體給封殺,這個訊息由專科醫師發布,一定會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意,可是這個訊息紙包不住火,我們台灣人再怎麼無知,訊息漂洋過海,慢個5年,慢個10年,遲早還是傳到各位的耳朵裡面了,家裡面換油就是跟這個事情有關係,所以從豬油換成了植物油,但是換成的是什植物油,不是換成了橄欖油,而是換成沙拉油,那沙拉油有沒有問題呢?抬頭看看家裡的抽油煙機上是什麼樣子,有沒想到吸到肺裡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僅用沙拉油,更糟糕的是,我們把這個植物油加工處理了以後,它變成了固態和半固態的,很多人在麵包上塗的厚厚的在那邊吃啊,還是做西點時常常混在裡面的。

以前在學校的家政課,老師教大家做西點用的,大家在那邊吃的既可口又美味,吃的不亦樂乎的那個叫magarine,乳瑪琳和油酥在製造的過程中,植物油經過氫化,即未飽和的酯肪酸分子加上氫分子,順式的酯酸就變成不自然的反式酯肪酸,就成為固態和半固態的,反式酯肪酸和氫化油會引起下列問題,一大堆的問題什麼嬰兒體重不足、母奶質量不佳、精液製造異常、不孕症又出來了、性睪丸素自動減少、心臟病、癌症、攝護腺、糖尿病肥胖症機率增加,一大堆的問題都跟這個油質有關係。這個反式酯肪酸會造成我們細胞膜有缺陷,會造成我們荷爾蒙異常,這樣子問題就大了。所以我們台灣人的活病是什麼,台灣人一個器官最容易受傷,台灣人的肝臟為什麼稀八爛,答案就是你從小在吃的油就不對了,還在那邊又煎又炸, 我們中國人講火氣大,什麼叫火氣大,你吃炸的東西,是不是就火氣來了,臉上就長東西了,這是因為這個油經過高熱以後會變得更毒,所以身體受不了了,他會想辦法排出來,從哪裡排出來,從皮膚排出來,所以看小孩臉上長的花不拉幾的,你一定要警覺,小孩子的肝臟已經開始受傷了,這些酯溶性的毒素有些堆在肝臟裡面,更多的毒素是不在肝臟那邊的喔,他會跑到我們的血液裡面去,所以在那邊做健康檢查,驗出什麼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那問題就大條了,因為身體裡大大小小的血管都在堵。

這些油質干擾,女孩子還好,女孩子到了青春期,有月經,因為這個酯溶性的毒素每一個月可以妳的月經裡面排掉一些,那男生沒好朋友,這些酯溶性毒素從哪裡跑出來,你們大家都知這個油是比較輕的東西,它就會堵到我們的毛囊,堵到我們的頭皮來,20歲洗頭就開始掉頭髮,那些賣禿頭藥賣假髮的就在那講,要準備迎接禿頂時代,你看到這個掉頭髮是毛囊堵住,有沒有想到是我們腦血管在堵,身體裡面大大小小的血管在堵,還有這種酯溶性的毒素它會跑到哪裡,它會跑到我們的關節,慢慢地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有退化性關炎的人他們去吃炸的東西看他會不會痛,在嚴重的時候,這種酯溶性的毒素會干擾到我們內分泌系統,出現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毛病,包括糖尿病,不要以為說爸爸有糖尿病,小孩有糖尿病叫家族遺傳,真正的真相就是他們吃的東西不對,其實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吃低油質無油質高纖維飲食,如此他的症狀會減輕很多,甚至包括低血型的糖尿病,症狀都會減輕很多,所以明明這些事情都跟我們的飲食有關,可是我們從小到大那邊學健康教育,甚至我們醫學院學了這多年的,也沒講到這些真相。

在國外有很多人是用飲食的方式改變讓腫瘤就慢慢的消悼了,由於是在1988年的時候,在美國一個哈洛德博士的教授。他重新審查了200位的癌症患者,癌細胞改善的情形,後來200位癌症病人的癌症都好了,發現這些人百分之九十是改變飲食習慣,請注意,他們是怎麼改變的,吃全素,但是這個素不是我們平常講的那個素,他是不吃白麵、不吃糖,不吃任何加工食物,這不是叫大家吃素吃齋,
改變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不要亂吃東西。一般以為植物奶油乳瑪琳比飽和油有益,事實上,植物奶油對身體的害處更大,所以有些吃素的人,吃出一大堆的毛病,光是這個植物奶油就害死他了,乳瑪琳和氫化植物油不但增加不良膽固醇,同時減少良性膽固醇干擾必要酯肪酸的新陳代謝,可能引發某種癌症,還有部分氫化油或氫化油的食物包括大部分精緻加工的食物,如沙拉油,不該吃的東西,假如大家能夠注意到的,就不要再買回來。

吃對的食物,四低一高的飲食,這就是營養醫學的奧秘,照這個方式,你身體會調整的好,會不藥而癒,是真正不需要藥的醫學。營養醫學的奧秘四低一高,適合所有的疾病。第一個就是低蛋白,不要懷疑,是低蛋白;第二是低油脂、低鹽、低糖,高纖維,一般外面的說法都只是低鹽低糖高纖維,而沒有低蛋白,其實低蛋白是關鍵,得癌症就是跟吃高蛋白有關係,早在八十五年前的時候,英國倫敦的一個威廉醫師,他說西方的癌症會越來越多,因為吃太多動物性的蛋白質,果不其然,這件事就被他講中了。現在的話,我們照著以前錯誤的營養學,在那邊拼命的吃蛋白質,這事情遲早會發生,假如說前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我們的小孩子做到,這輩子應該會活的很好,那像有些已經有一些狀況的,請做到第三步,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原動康復力,和第四步邁向健康之路坦然接受排毒。

什麼叫了解生命的意義,請問一下癌細胞是不是我們自己的細胞,癌細胞當然是自己細胞,自己的細胞為什麼要和自己作對,早在三十年前日本就有一個生理學的專家,他說你們都說腫瘤是壞蛋,我就說腫瘤是好蛋,聽的我們一愣一愣的,他為什麼敢這樣講,他解剖過很多到一百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這些人不是病死,發現每個人身上都有二到三種的腫瘤,腫瘤未必會把人搞死,大家睜開眼睛看看,現在癌症病人怎麼死的,我們仔細的檢討,有些遇到沒有道德的人跟你講「你活不過半年一年」,你把他的話當一回事啊,到時候自動停止呼吸,這就是被西醫的惡咒嚇到了,這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的人怎麼死,肝機能的衰竭,腎機能的衰竭,這是被藥毒死的,還有更多的人,不管什麼癌症,都在咳嗽,什麼轉移到肺,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它就是想在肺的地方,以黏液的形式把它排出來會比較好一點,所以他在那邊咳的死去活來的,有沒有注意到,結果醫護人員一看到,覺得不得了,趕快用藥去壓,壓的話積在裡面,肺積水有沒有聽過,肺炎有沒有聽過,心肺機能衰減有沒有聽過,有幾個人說是腫瘤破裂出血死的,所以大家可以慢慢瞭解到。

這一百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事情,癌症的人越來越多啊,不要去怪腫瘤,不要去怪癌症,基本上要去探討共犯結構,隱藏在飲食界、醫藥界、教育界,這鐵三角把我們很多人都辜負了。在西門町一走,很多三、四、五十歲要得癌症跑不掉的人,因為一付癌症臉,看也知道,這也不是編出來的,他們長很多褐色的斑點,什麼雀斑老人斑,可知道有褐色斑的人愛吃什麼嗎?愛吃甜的東西,所以看美國人畫的漫晝,那些淘氣阿丹、小亨利,臉上都長滿雀斑,拼命沒有節制吃甜的東西,就會長這東西,還有很多人皮膚上面長白點,愛吃乳製品,所以從皮膚上面就可以看到內臟狀況。

我們老祖宗曾講過「病從口入」,不是說地上掉的髒東西不要撿起來吃,人家小貓小狗吃髒東西也無所謂,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吃進去拉不出來啊,慢慢的去做健康檢查,第一件事是量身高體重,因為在一定的身高範圍,要在某個理想體重才正常,你超過太多有人嫌你胖笑你腫,真正的就是你有瘤啦,一堆東西吃進去拉不出來,身體不平衡,是不是有這的意思。一個病態現象的出現,要思索一下,我們之前種了什麼因,現在結了這個果,要改變這個命運,做了善因,就有善果出來。

放射線治療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就是鈾礦商人賣原料給美國做原子彈,因為做不了這麼多原子彈,所以把這些鈾原料或放射性原料往那裡放,人家商人腦筋動多快想的多,如果拿來做醫療會不會比較好,他們就找了美國最大私人癌症中心,他們說我們現在捐錢給你成立基金會,條件是每個人都要做放射性治療,我們這些跑到美國去的留美學人,回來照著這樣子在這邊弄。

希望大家多了解真相,不是說西醫不好,現在全民抗癌時代來臨,TIME雜誌封面有發布,跟癌症say no say goodbye,但是到現在為上,西醫的系統還是搞不清楚惡性腫瘤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你身體裡面的廢物太多、毒素太多,需要比較多的血管把他運送到垃圾場去。所以腫瘤會長也會消,其中一個途徑可能是經過血液系統,再從皮膚排出來。因為早在兩百年前,在西醫的醫學史裡面就記載,一個婦女得了乳癌,群醫束手無策,結果在他的大腿內側,出現了一個傷口,排膿排血,乳癌就消掉了。那些醫生又去醫治他大腿的傷口,結果大腿傷口醫治好了,乳癌又跑出來了。可是我們中國人沒那麼笨,我們早就知道說,我們身體是上下相通,五脈相通的。假如說這些廢物能夠從身體裡面排,身體當然會好。所以基本上腫瘤就是一種垃圾山,這些垃圾怎麼進去的,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

外面的素食有很大的盲點,第一、油用不對,第二、有很多豆類的再製品;黃豆是有問題的喔,大豆的油脂接近百分之四十。更糟糕的是,他們的蛋白質也用機器去測,他們發現,牛肉的波動在所有肉類裡面最低,最容易致癌。據觀察研究也是這個樣子。在美國就有一位乳癌的患者把他自己手術後的疤,跟模特兒的影像合成,做成海報,在舊金山的車站到處貼,提醒他們的國人。

「胖」當然是有危險,但是瘦,瘦骨如柴的,怎麼吃也胖不起來的,那也不是好現象喔。代表說身體一些淋巴系統尤其是小腸的淋巴系統都堵住了。看一個人的吃相,就可以知道他將來會麼樣了,甚至到他家裡面把冰箱一打開,大概他家裡面會生什麼病,都心理會有數了。還有雞皮絕對不能吃,因為現在養一隻雞不用到40天。衛生署公佈,台灣的癌症人口大增,婦女的乳癌降到四十歲以下。今天不是叫大家把肉斷掉,但是碼把牛肉斷掉,牛肉是非常危險的。日本人用能量波測過,很多的抗生素、賀爾蒙、脂溶性的毒素都在皮下,所以在美國,他都把雞皮都拿掉,是雞皮拿掉以後再煮雞喔,不是煮了雞以後再剝皮喔。

現代小孩叫做營養失調,內分泌系統很早就亂掉了,因為吃了太多的垃圾食物,女孩子初經早,罹患乳癌率高;男孩子將來會有攝護腺的毛病,攝護腺這方面的問題,在美國到60歲是百分之百有攝護腺的問題,很嚴重的。我們男生還不要到老呢,小小年紀有胖子症候群。在恩主公醫院的泌尿科主任,他每一年都要開好幾十個刀,把小孩子的雞雞拉出來,原來患者因為太胖,以致陰莖躲在恥部脂肪中。還有你吃炸雞吃漢堡,旁邊配什麼?陽明大學公衛系所做的研究實驗結果示:若將一隻蟑螂放進可樂一段時間,這隻蟑螂會被可樂分解不見。因為可樂的PH值2.2,工研醋 2.4,可樂的本質是比工研醋還酸的,可是為什麼小小的一罐可樂會騙的了我們?因為他裡面放的糖分是十三顆方糖的甜份。汽水沙士碳酸PH值2.86,像陽明大學做出來這樣的實驗結果,有通令給我們的學校嗎?告訴我們的學生,有沒有跟我們家長講?你們知道這個事情嗎?在武俠小說裡有個名詞,這個叫化骨水,任憑化骨水四處販賣沒人管,好笑一樁。

我們婦女同胞死亡率最高的兩個癌症,一個是乳癌,一個是肺癌,以前的肺癌是第一位的。肺癌的元兇疑是空氣污染、炒菜、油煙,下廚不抽油煙,女性四十歲前烹飪,廚房不通風,罹患癌症機率是同齡的三倍;使用動物油則再增高,這是我們台大公衛學院的陳建仁教授他們發佈的。婦女罹患肺癌,油煙是罪魁禍首,做一頓飯等於抽五根煙,你這麼辛苦的在家裡面堅持要做三頓飯,15根煙夠不夠?大家都知道煙是致癌物,可是誰販賣致癌物呀?就是那便利商店,那些集團呀,他們假如真的會人道關懷,就勸他們不要再賣煙了,要不然抽煙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死因。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九人委員會,在跟菸商打官司,要求索賠上千億美金的事情,誰有這麼大膽子敢跟菸商對抗,美國的一個邁阿密的小兒科醫師,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假如他一個人挺身而出,那一腳就被人踩死呀!所以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連署了50萬人告菸商,這個官司才起來的。所以今天我們為人父母,我們也是在這個教育系統裡面,假如說我們自己不覺醒不承擔一些社會正義,那受害不是我們自己而已,連我們的子子孫孫也會受害。

有些人說他運動,但運動不保證是健康的,只能夠幫助健康。運動可以排排汗,請問排不排的出黏液?排不出來。反而是88年4月7號,中時晚報上面登的這個比較實際一點,勸大家多飯多菜少肉,4成的癌病患可預防,聰明吃、少吃豬牛羊肉。在國外是不是早就有分成紅肉和白肉?今天你們回去的話,把紅肉斷掉,紅肉的養殖過程大有問題,能斷盡量的斷。在日本,就有一些知道真相的學者專家,他寫書了,他說下一代的飲食習慣不對,人剩41歲壽命。這本書在日本很轟動,作者是專門研究食生態學,如果日本社會是由1959年以後出生人所組成,則日本人平均壽命只有41歲。日本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長壽國嗎?那是因為老先生老太太還活著,把命拖在那邊,因為1959年以後,日本他的下一代,就是1959年日本正式引進西方的速食,標準美國飲食。他說下一代的飲食習慣改變,命會短。

這件不要去看日本,我們來看台灣就夠了。得癌症的是八、九十歲的人在得癌症的嗎?你們可以發現50幾歲的、40幾歲、45歲到54歲這是癌症的一個高峰期。現在可能這個高峰期要往平移了,現在30幾歲的也有人出問題了,20幾歲的也有人出問題了,兒童癌症中心越蓋越大,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孩子怎麼會得癌症呢?八個月小孩子得肝癌,這是業障嗎?這是個不容否認的事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我們還在這邊等著他發生,還不快點去防?

約翰‧羅賓斯,是當今全球最大的美國三一冰淇淋企業的繼承人,但因不喜歡家中財產的來源,而自願離家出走。他寫了新世紀飲食藝術一書,其中所談及的奶製品生產經驗,你讀過之後可能要做惡夢。他告訴我們,今天奶品農產用的毒物,其數量已達到驚人程度,他列舉事實,說明這種農場使用的生長激素之偏頗。

奶製品是完美的食物嗎?奶製品也含有很多的脂肪和膽固醇,他們增加了許多類型的癌症以及心臟病的發病危險,除此之外,奶製品還可能是兒童和成年人的過敏症的最重要原因,人們對此尚未給予充分的注意。也有一項研究表明,好多國家的奶製品大量消耗與當地年輕人的糖尿病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十幾歲就出現的糖尿病,你們去研究一下。美國兒科協會現已建議,九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得餵以全奶。

關於鈣質,補充鈣質一說,長期以來,常以為奶製品為不可或缺食物的主要理由,大家都認為說喝牛奶可以補充鈣質,但大家是否知道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英國、美國、瑞典、芬蘭,這些都是乳製品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他們嚴重到什麼樣的狀況?咳個嗽、打個噴嚏,肋骨可以斷兩根,側著掂一掂脊椎骨可以斷掉。我們周圍有沒有人發生這樣子的狀況?所以骨質疏鬆症基本上根本不是我們的問題,直到了我們採用了他們那一套理論,他們那一套已經習慣了,這些問題就到我們身上。鈣質,不喝牛奶有沒有其他來源?其實深綠色的葉子的蔬菜裡面就有很多鈣質。深綠色葉子,到處都是,哪裡需要喝牛奶?所以改變從知識開始,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努力從肉蛋乳製品裡攝取豐沛的營養,如今我們卻發現,肉,蛋,乳製品,竟是二十世紀人類飲食的三大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僅是這一些肉蛋乳製品是三大惡,荷爾蒙和殺蟲劑抗生素等等這些都存在肉類、乳製品和蛋裡,今天真的販賣毒品的毒販不應該在街上銷售。
約翰‧羅賓斯,這個是一個不得了的覺醒者,他講的話都是有憑有據的,在英文的版本後面,就像寫論文一樣,他的文章後面Reference都交代的很清楚,假如說你們講的有任何不真確,在美國早就人家告翻了,就是因為他講東西都是有憑有據的,但是,一些利益團體,他們在外面大作廣告,大家就信以為真,以為說雞是這樣子養的:母雞帶小雞、牛在大草原吃草的,這是真相嗎?我們小孩子從小就接受錯誤的觀念,把小孩子送到學校,給那種老師在那邊教,小孩子那麼信任老師,但是老師到底有沒有教對東西?

約翰‧羅賓斯說:不是納粹消失了集中營就消失了,集中營還存在,存在這些經濟動物的上,大家看看牛排的故事:大家現在吃牛肉一點罪惡都沒有,不吃牛肉,還有其他更好的營養來源,包括了牛肉的蛋白質跟人肉很接近,舉個例子,水滸傳中就有人賣人肉包子,而港片也有人肉叉燒包的出現,那些警官那麼精明,但他們為什麼吃不出來,因為他們覺得吃起來就像牛肉,因為蛋白質結構接近。我們現在養豬是養在小籠子裡,還有小牛肉,在高級餐廳、飯店裡都有,小牛肉一定是公牛,那麼小牛肉要怎麼養呢?就是給他吃的飼料裡面不含鐵質,這種四個月貧血小牛就叫小牛肉。和一般的牛肉不一樣,粉嫩嫩的,但是就是因為貧血,所以只好在飼料裡面添加很多藥物。

其實,很多事情的真相,早在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就已被知道了,只是醫學界、營養界就像駝鳥一樣一直不肯面對現實,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丹麥被封鎖,他們全國吃素,結果疾病死亡率就下降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又出來了,挪威被封鎖,疾病、死亡率也往下降,戰後恢復飲食又往上升。所以我們全民健保浪費太多不必要的錢了,而且花了錢病真的好了嗎?嬰兒最好的食物是母乳,蛋白質5%,熱量百分率5%,但是我們都不給小子喝母奶,卻給喝牛奶,牛奶的蛋白質是人類的三倍,所以小孩子喝牛奶,好像長的很快,可是過敏體質十個裡有七八個,但電視卻報導:本草綱目記載,羊奶有益健康,但是那真的有益健康嗎?

報紙大刊登:一到三歲的幼兒有六成鐵質不足,可能影響幼兒的腦部發育,另外蛋白質、鈣質待補充,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現在小孩子都喝牛奶長大,為什麼鐵質、鈣質、蛋白質還不夠呢?原來美國農業部公佈,像優格、牛奶可以增加鐵質,結果越喝越貧血,還有許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胃潰瘍要喝牛奶,結果牛奶附在胃壁,胃酸分泌不出來,胃穿孔都要出來了。還有人說要鐵質吃牛肉,但是牛肉有鐵質嗎?還不如攝取植物的鐵質,像菠菜,黃瓜、青椒等都含有許多鐵質,於是我們體內就日積月累吃了許多的肉蛋乳製品,,身體變成酸性,那麼要怎麼調整?其實很簡單,中醫說體質不好,其實就是人體的PH值偏掉了,有一本書叫“聽,PH值會說話”,各位有興趣可以查閱,要調整體質,是吃“形成鹼性的食物”,只要花個半年的畤間這樣子調整,體質就會好轉很多了。

油脂吃的越多,直腸癌的機率越高,在民國64年時已經公佈出來,但是我們不曾盡到宣導之責:少用油脂,少煎少炸,結果直腸癌現在跳到第三位了。

此外很多小孩子,從小飲食就不對,只吃肉蛋乳製品,缺乏纖維素,結果拉出來的糞便都黏搭搭的沖都很難沖,而且很臭,這都是因為飲食不對,慢慢長大可能便秘都出來了,接著糞便越來越細,接著腸子可能就長東西了,因此癌症不是一天兩天的,身體會不斷發出警訊提醒我們,但是我們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這些訊號給我們的意思。還有,大家都以為蛋是好東西,因為他八種必須氨基酸都有,事實上植物互相在一起,就比蛋好多了,比動物的肉好太多了,結果現在美國醫師學會有公佈一項資料:一個人一個禮拜不能吃超過四個蛋。大家也要注意魚,魚的油脂非常高,50%到60%,所以在台語中講魚生火氣,所以愛吃魚的人臉上會泛油光。至於瘦肉的油脂也有50%,植物中豆類的油用熱量百分比來算是49%,大家還嫌豆腐不夠油,弄個油豆腐出來,黃豆的油脂是37%,是相當高的,所以我們可以攝取綠色的豆子:扁豆、豌豆等等。

人需要的蛋白質其實很低的,佔我們身體卡路里消耗量的2.5%~8%,一公斤的體重只需要0.5~0.8公克的優質蛋白質。美國政府公佈一個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質卻是50公克,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公佈成年男性一天只要37公克,女性39公克就夠了。我們的衛生署卻還公佈60公克呢,大家對於蛋白質攝取量毫無警覺性,要是無法排出體外就要等著生病了,而且高蛋白質的飲食會造成我們身體鈣的流失,因此今天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必須要吃低蛋白飲食:三餐之中只有一餐吃到一種動物性的蛋白質,量不能多,避免紅肉,才有機會吃到低蛋白飲食,而且不要以為植物的蛋白質很少,豆類的蛋白質通常偏高:豆腐的蛋白質到43,黃豆的蛋白質則有35,蔬菜類也有許多蛋白質偏高的,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像地瓜等根莖類食物。

你們可以看地瓜、甘藷、馬鈴薯、南瓜,所謂的根莖類,這個就是我們符合4低1高的東西。這邊每人每年肉的消耗量跟心臟病的死亡人數跟腸癌的死亡人數呈一個平行關係。真相就是油質干擾,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有些人又有心臟血管疾病又有癌症。

現在就是照著這樣的飲食,我們都成為酸性體質,為平衡酸性,骨頭就一直流失,所以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尤其女性到了更年期,特別要知道少了月經,不能夠再把油膩的東西往身體裡面灌,你灌進去是不容易出來的。動物油質吃的愈多,青春期開始的愈早,哪一個才是高油脂食物,大家可以看到那些香腸、熱狗不用講百分之八十幾,極高油脂,「蛋」就是百分之65,高油脂部分,所謂的冰淇淋、牛奶、優格,這些都是接近百分之50,中油脂你會看到一個低脂牛奶,你會說低脂牛奶不是低油脂嗎?真正用熱量百分比一算,低脂牛奶,他是中度油脂。所以美國人就被低脂牛奶騙死了,很多人就是因為這樣子一直喝到出問題,關節炎、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的一大堆問題都出來。我們東方人要小心這種豆,黃豆油脂37,真正低油脂有馬鈴薯百分之1、糯米百分之5、綠豆百分之6,有人一些人就講,現在蔬菜水果裡面不是也很多農藥嗎?沒有關係,來比較一下這食物中,殺蟲劑的殘餘物在這個葉菜、水果中,和豆類及肉魚乳製品比較起來,這個植物的算是小巫,動物的算是大巫,既然承諾了這半年要自己調整體質,就自己選看哪一樣東西比較安全。

婦女同胞到了更年期,少了月經不要再把油脂的東西灌進去了,不容易排出來,飲食要改,吃清淡一點,很多的停經症候群,它都會改掉,什麼潮紅潮熱的現象,它都會減輕很多。

什麼叫健康,健康表示身體狀況良好、充滿活力,使我們在任何年齡都能夠享受生活的樂趣。有人問常規醫學的長處在哪裡?它比其他的醫療系統更善於處理創傷,診斷及治療許多需要緊急救治和手術的狀況,以抗生素治療細菌性的感染、整形及矯形手術在國外的話,他們缺了手斷了腳要裝義肢,這就是西醫他的強處,他強的地方,因為以前的話,就是打戰嘛,躺在擔架上面,有的傷口,需要預防感染,切切、割割、縫縫補補,這個它發展出來的長處當然有他的背景,但是他的短處在哪裡,各位,常規醫學所不能的,治療濾過性病毒感染感冒看的好嗎?至於大部分慢性退化性疾病,慢性退化性疾病看的好嗎?你拿藥你看的好嗎?至於有效地處理大部分的心理疾病,至於大部分的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和大部分類型癌症,這些看的好嗎?

在日本有一個叫卓也千太郎,在他的醫院裡面,他的癌症治癒率百分之八十幾,他是個外科醫生喔,常規外科醫生,你到他的醫院裡面,他幫你把腫瘤切掉以外,他還懂得教你怎樣去調整體質。第二個叫做尿療法,進到他的醫院裡面的話他叫每一個人都喝尿,可是今天不是叫你們喝尿,喔,他有第一個,就是把肉蛋乳製品都斷掉,用植物的東西,去幫助病人調體質,那是關鍵啊。

馬克斯葛生醫師在60年前,就把這個飲食療法弄出來了,治療好一大堆癌症病人,馬克斯葛生醫師各位可能沒有聽過,史懷哲有沒有聽過,他是史懷哲的醫師耶,史懷哲有糖尿病,史懷哲他可以到非洲三度行醫,活到九十幾歲,所以史懷哲說,葛生醫師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醫學奇才,因為葛生醫師在德國的時候,用飲食療法治療好一大堆肺結核的人,他移民到美國去後他就用飲食療治癌症,六十年前就很轟動,可是,在五十年前我們認不認為癌症跟飲食有關係,那些傳統的西醫,看到他有那麼多的因為飲食改變就治療好的癌症病人,依舊固守己見,假如他們肯承認改變飲食後癌症會好就好了,所以逼的葛生醫師沒有辦法在紐約開業,可是葛生醫師在民國47年的時候,在美國的華盛頓DC國會上面,做了50 人癌症病人治癒的報告,而且出了一本書,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還以為說癌症是絕症。而他用的方法是什麼方法呢?三個小畤喝一次新鮮的果菜汁,一天喝到30磅,一萬多西西,看你喝的到喝不到,這樣血液很快淨化,腫瘤就消掉,喝不到沒關係,基本上飲食四低一高就行了。

1962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上面發表了消費者的四大權力五大義務,怎樣是吃的正確,能夠到一個健康的人生,但更重要的百分之三十,另外百分之七十可能要調整我們的信念和意識,我們的權益在哪裡,我們為什麼不健康,因為食物在生產、販賣、製造過程上,有人違背誠信原則,受害的就是我們這些消費者,所以了解真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了解真相以後,你能夠做選擇,你了解真相以後你才表達意見,這就是我們的權益,我們台灣的消費者文教基會成立快20年,他推動的就是把這個四大權利變成八大權利,我們應該醒過來,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真相,大家團結起來把這些訊息帶回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我們自已的下一代,還有我們自己的兄弟姐妹能夠遠離癌症,言就是具體的關懷社會,裡需要拼命的捐錢蓋醫院需要蓋那麼多的醫院嗎?至於保護環境,青山綠水當然需要保護,但是現在我們為什麼不健康,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我們內在環境保護好,這就是要讓大家瞭解的。


morningrai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